[本會新聞稿] 病毒如何透過飛沫與空氣傳播?

2020/02/11

病毒如何透過飛沫與空氣傳播?

自今年開春以來,「新型冠狀病毒」(2019-nCoV)1*幾乎成為全世界共同討論的關鍵詞。在這聞病毒色變的時候,我們現階段對此病毒的傳播途徑的認識有多少?

目前對於2019新型冠狀病毒(2019-nCoV)的認知主要以「接觸傳播」、「飛沫傳播」為主,諸多防疫措施與民眾如勤洗手、戴口罩等個人防護行為也都是在杜絕這些病毒的傳播,但「氣膠傳播」被提出是可能的傳播途徑之一2。這時民眾想知道的是,什麼是「氣膠傳播」呢?

「氣膠」是泛指懸浮於空氣中的微小固體或液體(簡稱為懸浮微粒),所以大眾熟知之「PM2.5」、粉塵到「飛沫傳播」的「飛沫」,都是氣膠的一種。它們都有夾(攜)帶著病原(例如病毒或細菌等)的能力。值得注意的是在傳染病防制中,通常將「飛沫傳播」與「空氣傳播」加以區別,儘管兩者都是透過空氣途徑。前者是以飛沫(大粒徑的氣膠,在空氣中懸浮的時間極短)爲媒介,後者則是以比飛沫更小的氣膠形式懸浮在空氣中。

    「氣膠傳播」傳播潛力大於「飛沫傳播」,就是因為氣膠微粒在空氣中可停留的時間也比較長,進而增加人吸入或接觸的機會。值得注意的是,受到感染的病人有多種方式可以將病原散佈於空氣中,諸如咳嗽、打噴嚏等,甚至正常呼吸時都可能呼出病原。但因為氣膠產生方式不同,所產生的氣膠大小(粒徑)及數目濃度也不一樣。例如咳嗽、打噴嚏產生的氣膠粒徑大(重力沈降愈快)雖然病原濃度可能較高,但是傳播距離較短,透過洗手或戴口罩可以達到有效的防護力。呼吸產生的病原,雖然氣膠粒徑小懸浮在空氣的時間或距離較長,但是因為病原濃度低與環境溫溼度等條件,其危害可能較小,透過減少到密閉空間或公共場所可以有效的避免。

此外,除了個人衛生與防護之外,環境衛生亦不可忽視,例如需注意污水飛濺或散逸導致的可能傳播風險3。這些都需要更詳細的分析數據與直接事證,經氣膠採樣研究與不同專業領域合作才能進一步釐清。不管如何,面對肆虐全世界的新型病毒,科學是我們最重要的武器,也期待戰勝2019新型冠狀病毒的一天能更快到來,讓世界恢復原來的秩序,民眾也可以不用恐慌,安心度日。

 

1電子顯微鏡下的 2019-nCoV,半徑約為 60~140 nm (Zhu, Na, et al. "A novel coronavirus from patients with pneumonia in China, 2019."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(2020).)

2"武漢肺炎:中國確認新冠病毒經空氣通過氣溶膠傳染",   https://www.bbc.com/zhongwen/trad/world-51427216

3Wigginton, K. R., Y. Ye, and R. M. Ellenberg. "Emerging investigators series: the source and fate of pandemic viruses in the urban water cycle." Environmental Science: Water Research & Technology 1.6 (2015): 735-746.

*文稿發出後不久,世界衛生組織(WHO)正式命名此新型冠狀病毒為"COVID-19",https://twitter.com/WHO/status/1227248333871173632